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改革 > 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启动报告

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启动报告

2019年12月26日 10:51:20 访问量:2411

2019年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项目

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

启 动 报 告

 

项目组   黄家良

20191218日)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各位专家、领导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我校2019年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项目启动会议。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我代表项目组作《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编号226)启动报告,感到无比荣幸。

  一、项目基础

  (一)本项目前期相关实施条件

  1.学校及区域条件优势

  王力中学是以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名字命名的一所公立中学,是广西示范性高中。博白县是世界最多客家人聚居县,人口180多万,具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善良的客家人以自己的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被誉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是华夏历经岁月之瑰宝。

  2.学校一把手与校本课程开发

  秦刚校长是一个民主开放的“一把手”。他能够主动沟通,协调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为校本课程开发发明创造有利条件。

  3.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弘扬王力精神的优质学校;培养目标——育王力精神+现代素质的人;王力精神——龙虫并雕,务实创新,志存高远,博雅刚健。

  配套文化完善:教室文化、寝室文化、走廊文化、专栏文化、树名楼名路名、求知广场文化等,体现了“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影响”。

  有固定的德育基地:王力故居、王力先生事迹陈列室、博白县博物馆。

  4.社团活动丰富多彩

  学校近年来成立了王力中学诗院、春笛文学社、“雕龙”书画社、葫芦丝民乐社等10多个学生社团;经常性开展“王力精神”主题教育等活动;举办“学习王力精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学习王力精神,争做博白好人”演讲比赛、诵读王力经典书籍、举行诗词格律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定期出版《王力中学》校刊、《王力中学诗刊》等。

  (二)本项目已取得的实践经验

  学校积极弘扬王力精神,参加各种博白客家文化活动,进行客家文化课题研究,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

  1.20130904日我校派选手参加第四届博白客家文化知识电视大奖,获得较好成绩;

  2. 201407月玉林电视台“魅力玉林,走进博白”栏目在我校开机拍摄,唤起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

  3. 课题负责人郑俊治课题《“王力精神+现代素质”育人模式实验研究》获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B类重点课题。

  4.玉林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博白乡土音乐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研究》A类重点课题,2016年结题,获一等奖。

  5.2016年,课题负责人秦刚校长课题《客家方言区中学生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实践研究》,被立项为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语言类A类资助经费重点,已结题。

  6.2019年,课题负责人李昌勇副校长申报《以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高中阶段德育工作中心环节的实践研究》,被立项为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规划A类资助经费重点课题。

  (三)本项目已有的成效及影响

  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教育特色学校、中国楹联教育基地、全区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基础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学校等称号,20191月份《一代语言宗师王力》新书首发仪式在王力中学进行。王力中学是广西教育改革一面旗帜,在区内外有较大影响。

  二、立项依据

  1.政策文件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促进教材的多样化,进一步完善国家对基础教育教材的评审制度。

  2. 论著依据

  以林开钦《客家简明读本》、彭会资《博自客家》、徐天河《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林晓平《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罗迎新《客家山水》、王力《诗词格律十讲》、王缉国张谷《国文通才王力》等著作为基本教材,结合博白客家文化特点,确立校本课程内容和教育目标。

  3.系统论和协同论

  课题研究中引入现代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系统论和协同论,使客家文化美德教育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合作协调同步互补协同效应,注重校本课程开发,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开设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深刻地感知家乡浓厚的本土文化,获取情感体验及习惯的养成。

  如,王力精神与客家人“硬颈精神”协同融合性。

  王力精神:龙虫并雕,务实创新,志存高远,博雅刚健。

  硬颈精神: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客家精神。

  三、本项目基于的现实问题

  1.立德树人时代的需要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文化伴随着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渗透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进而形成了一种文化侵蚀现象。面对文化侵蚀,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客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脉所具有的“硬颈精神”,客家学生知之甚少,或了解不够全面、深刻。对“刻苦勤俭、开拓进取、重教崇文、念祖思亲、爱国爱乡”等客家优秀的品质在当代客家学生少年一代身上鲜有少见。

  2.改编整合拓展校本课程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开发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地方的特点和需要。

  3.学校文化建设与客家文化相融合需要

  为了大力弘扬和继承客家文化,激发起客家学生从小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热情,把学校文化建设与客家文化相融合,学科教学与客家文化相整合,探索一条客家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新路子,使得博白客家文化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四、本项目的理论价值

  1.促进树立新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通过客家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更好地选择开发与利用客家文化课程资源,使教师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能力。

  2.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特别注重选择与应用客家文化资源的价值取向

  在客家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既要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要体现家乡文化特色,使二者珠联璧合,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浓厚的“客家味”,“家乡气”,使教师树立起客家文化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以便创造性运用客家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观,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3.促进学校办学理念深化、扩展

  实施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一次提升、一次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展,可以明确学校独特的办学方向,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的新课程观。

  4.充分发挥专家团队资源优势,不断丰富客家文化内涵

  采取共建的形式,争取得到客家教科联办公室、客家研究会、指导专家团队等专业客家团体组织的支持。充分利用客家文化专业人士的智力资源优势,把他们邀请到学校来,对教师、学生进行客家文化专业培训。

  五、本项目的实践价值

  1. 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通过本项目研究,学生可以感悟到许多客家人的优秀品质,深切感受到家乡、民族、国家的进步,从而促使他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良好品德的形成。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客家文化进校园以课堂为主阵地,课内外活动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各科教学相结合,拓展国家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

  将校本课程的开展情况纳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体系,建立长效机制,通过项目研究、师资培训,客家文化校本课程的深入融合,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努力培养素质过硬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

  4.营造“客味”十足的特色校园文化

  王力中学具有独特的客家文化资源、独特的课程体系、独特的教育管理,以客家文化资源为有力抓手,用客家名人、诗词歌赋、采茶戏、客家童谣等装扮校园文化环境,把王力精神和客家文化引进课程,王力精神与客家人硬颈精神深度融合,促进校园文化、办学观念等方面的创新,打造“客家文化传承”品牌。

  六、实施内容

  (一)本项目实施的总体框架

  建立项目领导小组,从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入手,研究校本课程的最新成果,研究国家课程,研究学校实际和学生学情,结合客家文化特点,为构建校本课程取得基础性资料;通过文献学习、培训等形式,探寻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尝试构建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建立 “客家文化传承基地”,编写相配套的校本教材,制定校本课程评价标准,不断修改完善校本课程,最终达成研究目标。

  (二)本项目实施的具体内容

  1.开发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校本课程

  从风土人情、客家名人、风景名胜、建筑园林、特产风味、诗词歌赋、桂东南采茶戏、客家方言、客家精神等方面,选取科学、合理的客家文化资源纳入校本课程开发中。

  2.构建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课堂教学模式

  3.开展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研究性学习

  如“客家风土人情”“客家杰出人物”“客家传说故事”“客家音乐”“客家山歌”“客家特产美食”“客家礼仪”“客家采茶戏”等。

  4.开展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校本课程主题活动

  开展“校园客家文化艺术节”“走进客家”“客家文化进课堂”“寻找客家足迹”“学王力精神,做博白好人”“客家知识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

  5. 建立 “客家文化传承基地”

  学校与王力故居、博白县客家博物馆、博白县群众艺术馆的合作,争取在硬件软件上得到他们有力的支持。 同时学校积极主动到民间搜集客家耕读传家工具。

  6.制定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校本课程工作制度

  包括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总体规划、组织与实施、实施和考核、课程管理、活动管理、课程方案评价、奖励制度等。

  7.探究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校本课程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包含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学校教学制度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学习体验的评价。

  七、本项目的改革目标

  1.通过本项目开发应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通过本课程开发和应用,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客家文化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乡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促进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升

  通过本项目开发应用,教师将体会其中的教育智慧,在与学生的沟通理解中、在与同事的团结合作中、在自身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中充分获益,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3.打造学校特色品牌

  通过发展理念提练、校园环境创设、综合资源配备、校本课程开发、系列活动实施、科研课题导入,创建校园文化特色,增强团队凝聚力,推动学校整体发展,塑造学校品牌形象。

  八、实施路径

  本项目研究预期时间为2年。分三个阶段开展研究工作。

  1.准备阶段(20196月——201910月)

  (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制订本项目的实施方案和各种工作制度,做好全校课题宣传工作,出版“弘扬客家文化”专栏,各个年级进行评比。

  (2)召开本项目的开题大会,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认真研究实验项目,提高对项目的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3)完善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操作方法、评价办法。

  (4)以主题活动为抓手对师生进行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培训。

  2.实践阶段(201911月——20213月)

  (1)开展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公开课评比活动。

  (2)开展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学科竞赛活动。

  (3)邀请高校客家专家作“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现状与对策”主题报告。

  (4)组织部分教师外出学习考察。

  (5)收集整理本项目的优秀课例、教学反思、研究论文。

  (6)编写《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

  (校本课程,1册)

  (7)编写《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实施工作制度》                                                   1册)

  (8)撰写本项目的中期报告,做好迎接自治区中期检查评估的准备工作

  3.总结阶段(20214月—20216月)

  (1)继续开展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公开课评比活动。

  (2)继续开展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学科竞赛活动。

  (3)举行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比活动。

  (4)补充完善《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校本课程。

  (5)收集整理项目实施的各种档案材料。

  (6)撰写本项目实施的总报告,做好自治区检查验收的准备工作。

  九、本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1.项目研究团队力量雄厚

  项目组成员由校长、中层领导、年级主任、骨干教师组成,他们都是学校乃至玉林市的教学管理、教育科研等领域中中坚力量,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组织管理能力和教科研能力,极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秦刚校长是广西人大代表、玉林市物理学科带头人、研究生、高级教师,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课题组其他成员中有玉林市学科带头人4名,绝大部分教师参与过省级市级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科研团队研究力量雄厚。

  2. 学校教科研气氛浓厚

  王力中学坚持“科研立校、科研强师、科研兴教、科研增效”的理念,十分关注科研课题的开展。每年有近200篇论文获奖或发表,至今为此学校有国家课题4个,省级课题9个,市级75个,获玉林市市课题研究先进学校、玉林市优秀科研单位等称号。

  3.指导专家团队

  我们聘请广西师范大学、玉林师院、玉林教科所、博白教研室等教授专家,组成指导专家团队。利用专家团队优质教育资源, 开展本项目的理论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确保项目研究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4.建立客家文化传承基地

  实践基地:王力故居、王力先生事迹陈列室和即将建设“客家民俗文化展览室”。

  5.周围30公里内客家文化资源:沙河礼村围屋、博白客家文化生态产业园、千鹤岛、宴石寺风景区、大平坡水楼、绿珠井、字祖庙、桂南采茶戏等。

  十、创新之处

  (一)本项目的特色

  1.凸显地方性。抓住客家地区的传统习俗、民间故事、民情风情、客家童谣等融入校本课程,体现地方特色。

  2.凸显校本化。课程设计主体是学校及其师生,专题研究与常规教学一体化,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客家文化,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与客家文化有机融入。

  3.系统创新。校本课程的设计得益于学校顶层设计,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实现全局全方位的系统化教育教学目标。

  (二)本项目的创新之处

  1.内容上的创新

  开发《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校本课程,实现了学校关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各自互补,填补了客家校本课程的空白,从而达到以校本课程辅助国家课程实现育人的目的。

  2.形式体系上的创新

  把校本课程《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纳入学校课程表,确定开设各年级课程的名称和开设时间,编写校本教材,做到人手一册。

  3.应用评价形式上的创新

  建立比较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师实施校本课程的评价,对学生成果(作品)评价、过程评价等,使评价多元化,促使学生、教师、学校实现协调发展。

  4.研究体系上的创新

  确定一系列研究、开发校本课程的题目、编写校本课程、实施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研究共同体,紧密结合地方教育机构和高校开展工作,选择与地方教研室、教科所、高校合作,建立实验区。

  5.学校核心文化的创新

  以客家文化为背景,以校本课程《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为依托,学校形成了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建立了以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楼文化长廊,建立“客家文化传承基地”,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客家文化的熏陶,达到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十一、预期成效

  (一)本项目的预期成果

  1. 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中期报告  1份)

  2. 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总报告    1份)

  3. 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 (校本课程)(1册)

  4. 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论文集)(1册)

  5. 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主题班会         (优秀案例)   1册)

  6. 建成“客家民俗文化展览室”                                1间)

  (二)本项目的预期成效

  1. 受益学生可望达3600多人次

  全校高一、高二年级的近60个教学班共3600多学生都参与“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实践研究。

  2.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通过本课程开发和应用,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客家文化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乡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涌现一批在县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教师

  经过两年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得到改进和优化,教师的整体教学、教研、教改的能力水平有较大提升,全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涌现一批在县内有较大影响的骨干教师。

  4.打造学校教育品牌

  由校长、中层领导、教师、学生、社区人士以及课程专家合作开展一系列相关的项目研究工作,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和相关机构合力攻关,吸取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带动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和学校特色的形成,为学校的整体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课程基础。

  5.发挥王力中学典型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经过两年改革探索,利用客家耕读传家、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资源,建立客家文化传承基地,营造我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形成学校教育的“影响场”,让全体师生都能受到这个“影响场”强大的、独特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对区内外学校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项目启动开题后,我们项目组的成员将携手并肩地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拓展研究视野!我们相信,在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和各位专家指导下,经过项目组成员的努力实践、积极探索,我们项目组一定能够圆满完成任务,谱写博白教育教学新篇章!

编辑:朱汝洪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博白县教研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博白县教研网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博白镇南园路003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