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2016年05月27日 10:32:26 访问量:585 作者:梁燕

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博白县沙陂初中 梁燕

  自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多媒体法)课题的研究以来,我一直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如何以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实现历史学科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呢?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展开了大胆的尝试。
  我选取的课题是《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要让学生了解三个主要内容:第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第二、四场主要战役的经过;第三、战败之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马关条约》及其给中国造成的巨大危害。在实践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落实新课程标准,就成了我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高估学生,曲高和寡门庭冷落。
  1、设计——春风得意马蹄疾。在设计导入时,我就想抓住腐朽的清政府每每战败,都要接受帝国主义侵略者不平等条约的羞辱来好好做文章。备课时我想到了战败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所出的一副上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李鸿章面对日本的狂傲态度,以“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对出了下联。从这幅差强人意的下联中,可见当时的中国任人宰割的那份悲凉,一个真正了解甲午战史的中国人读到此处都会为之动容。
  因此,我在设计上先以电脑打出上联,出示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的照片,让学生认真体会一下两人当时的心境,试着对出下联。为了课堂中能出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反复熟悉教材,同时补充了双方谈判时的相关资料,尽量挖掘出学生的兴趣点,以引起下文。
  我想:这样上课,应该能激发出学生一定的感情和兴趣。
  2、上课——门庭冷落鞍马稀。上课了,伊藤博文的上联一经打出正如我所料,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他们都纷纷开动脑筋想对出下联。但学生只是根据字面意思去答“上……,下……”或“左……,右……”。此时,我意识到学生的知识面有限,通过这种方式并没有引起学生对甲午战争的兴趣,反而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我开始反省,为何动机和结果相去甚远呢?
  导入时没有能出现那种效果。接下来,该重点进行四场主要战役的理解了。首先,我向学生展示了自己制作的战役进程的动态效果图,以及在网上搜集到的相关图片,配合图片说明我对关键性内容加以提升。为拉近时空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我还剪辑了一段“甲午战争”的影视资料。虽然学生也为大量新颖的资料所吸引,但在十五分钟的战役学习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我的独角戏,对我所提问的问题,学生限于浏览资料的时间有限来不及反应,我暗暗着急。
  战场上一阵刀光剑影之后,腐朽的清王朝终于葬送了北洋水师。日本帝国主义蛮横的将《马关条约》强加给中国人民。如何引领学生分析条约的危害进而得出结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在。我想高潮应该出在此处了。我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条约的四点主要内容,再让学生据内容逐条分析,设想结论自然水到渠成。可真到了课堂,学生的发言就是进不了状态,与其说在分析,还不如说是在读课本中那几句原文。
  3、评课——众人拾柴火焰高。上完课,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们为我点评。大家纷纷提出:课的导入采用对联形式虽用心良苦,但曲高势必和寡。学生根本不理解伊藤博文的用意,也对不出下联,又如何理解甲午战争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呢?还不如舍弃阳春白雪的开篇,直接用那段视频资料导入好。
  其次,如何把学生调动起来,大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首先,甲午一战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战争,可供查阅参考的资料很多,而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战争的经过不如交给学生课下分组探究,老师在课堂上仅对学生不成熟的研究结果进行点拨即可。分析部分,应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让学生们的思想在碰撞中擦出火花。
  二、体验不足,浮光掠影难成气候。
  1、修改——增强体验切实可行。采纳了众多同仁的意见,我修改了教案。
  在课堂中如何才能点燃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呢?首先,在导入时,我以一段视频带领学生重返1894年的甲午战场,先给学生一点震撼。然后,就此提问:“这段影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历史事件?”。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其次,课前安排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自主选择甲午战争中的任一战役进行研究,由我提供参考书目和相关网站。要求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成小论文并选出本组代表在课堂上汇报成果。为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我又添设了“模拟战争”环节,让学生大胆设想敌人可能的进军路线。同时修改课件,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件中自由选择路线,由电脑判断正误,然后选出设计正确的同学阐述理由,再由教师点评。第三,在分析条约危害的时候,以分组形式先让学生之间充分讨论取长补短,然后再和老师交换意见,这样将生生、师生的交流结合起来,内容分析深入浅出。
  2、借班——无可奈何花落去。上课了。学生根据影片中的主人公及已有常识,很快便能异口同声地判断出这是:甲午战争。导入部分自然过度。在汇报战争过程时,果然同学们兴致高昂,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仅小组论文标新立异,而且各组都将搜集到的图片数据制成课件,边讲述边展示,俨然一副小老师的模样。特别是黄海海战小组的同学找到了电影《甲午风云》,并现场给同学们播放了致远号撞向敌舰吉野的精彩片段,以生动的画面代替了枯燥的文字。“模拟战争”更是反响热烈。让同学们自己发现远比老师直接给出结论来得深刻的多。显然,修改后这三个环节要比前一个班的实践成效甚大。
  接下来的重点是让学生分组讨论《马关条约》的危害。开始交流了,我期待着学生能深入发掘,其他同学也能在同伴的启发下有所得。可是学生们的回答大都是浅层次的,虽然也有侃侃而谈,但还是不能自然导出结论。学生们浮光掠影的叙述,其实是在猜测老师的答案,千篇一律的说法没能给其他同学以启发,因此课堂中没有产生共鸣,更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历史使命感。
  3、反思——情到深处方会浓。为什么还是落得这般田地?课后,我反复思忖,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课堂讨论缺乏引导,学生摸不着方向。问题应提得再细一点,具体一点。如果以教师语言表达还显单薄的话,课件中还要再下点功夫。
  三、把准学生,调动情感真情表达。
  1、再版——双管齐下盼奏效。再一次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考虑了几点:一是利用网上资源,找一些有关“《马关条约》对近代中国有何影响”的文章,推荐学生去浏览相关网站。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突出每条内容的新特点。引导学生与以前学过的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2、上课——似曾相识燕归来。首先,提出第一个问题: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中有哪些相似的内容?由于学生对前一个条约比较熟悉,很容易总结出答案:割地、赔款、通商。随后,我分别出示了两个条约割地的示意图,赔款的两组数据,通商口岸位移的动态效果图。紧接着,我提问:在共有的内容中《马关条约》有哪些特点?比较之后学生回答:割地面积更大、赔款数额更多、通商口岸向内地更加延伸。进而,提出第三个问题:对比前者《马关条约》中哪些是新增加的内容?为什么会有这些新内容?提示学生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加以分析。由于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和相关资料的补充,学生的讨论渐入佳境。
  有的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也有人说:它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还有的同学分析到它对中国、日本及其他列强等众多国际关系的巨大影响。此时,同学们思路一下子被打开。各抒己见之后,更有的同学发出这样的感慨:自此以后中国像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任人宰割,日本拿了中国的巨额赔款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军事强国,并更加肆意地欺凌他国。至此,本课的重点、难点,已在讨论中被同学们自己一一攻破。我抓住时机,及时总结: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也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清政府的腐败本质,要求变法维新和救亡图强的呼声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一场轰轰烈烈而又苍凉悲壮的维新救亡运动即将拉开序幕。言尽于此,其他学生无不为之动容。如此,本课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都一一实现。
  3、小结——小园香径再徘徊。下课铃响了。评课中,大家都对这节课感到满意。尤其是最后的讨论意犹未尽。看来只有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情景交融,才能出现这种效果。
  经过几番实践,我感慨良多。首先,由于学科特点,历史不能再现,而恰当选用信息技术确实可以在关键时刻突破这些困难,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历史课,不能光靠一本书来唱戏,教师的引导不可取代,同时更要启发学生走出课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网络运用无疑是一个快捷的帮手。
  我还发现,没有巨大的感官冲击和一定的环境氛围,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投入,所以创设情境对于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多媒体课件在这节课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背景图片、背景音乐、光线刺激、音像刺激等等,都是让学生入情入境的行之有效的工具。只有预设到位,生成的内容才会更加精彩。
  当然,理论从实践中来,也要回到实践中去。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最优化,教师还有很多的工作要探索。不仅要勤于开发,更要善于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为己所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出课堂上的“山重水复”,迎接教学改革中那片灿烂的艳阳天。  自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多媒体法)课题的研究以来,我一直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如何以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实现历史学科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呢?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展开了大胆的尝试。
  我选取的课题是《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要让学生了解三个主要内容:第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第二、四场主要战役的经过;第三、战败之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马关条约》及其给中国造成的巨大危害。在实践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落实新课程标准,就成了我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高估学生,曲高和寡门庭冷落。
  1、设计——春风得意马蹄疾。在设计导入时,我就想抓住腐朽的清政府每每战败,都要接受帝国主义侵略者不平等条约的羞辱来好好做文章。备课时我想到了战败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所出的一副上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李鸿章面对日本的狂傲态度,以“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对出了下联。从这幅差强人意的下联中,可见当时的中国任人宰割的那份悲凉,一个真正了解甲午战史的中国人读到此处都会为之动容。
  因此,我在设计上先以电脑打出上联,出示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的照片,让学生认真体会一下两人当时的心境,试着对出下联。为了课堂中能出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反复熟悉教材,同时补充了双方谈判时的相关资料,尽量挖掘出学生的兴趣点,以引起下文。
  我想:这样上课,应该能激发出学生一定的感情和兴趣。
  2、上课——门庭冷落鞍马稀。上课了,伊藤博文的上联一经打出正如我所料,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他们都纷纷开动脑筋想对出下联。但学生只是根据字面意思去答“上……,下……”或“左……,右……”。此时,我意识到学生的知识面有限,通过这种方式并没有引起学生对甲午战争的兴趣,反而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我开始反省,为何动机和结果相去甚远呢?
  导入时没有能出现那种效果。接下来,该重点进行四场主要战役的理解了。首先,我向学生展示了自己制作的战役进程的动态效果图,以及在网上搜集到的相关图片,配合图片说明我对关键性内容加以提升。为拉近时空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我还剪辑了一段“甲午战争”的影视资料。虽然学生也为大量新颖的资料所吸引,但在十五分钟的战役学习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我的独角戏,对我所提问的问题,学生限于浏览资料的时间有限来不及反应,我暗暗着急。
  战场上一阵刀光剑影之后,腐朽的清王朝终于葬送了北洋水师。日本帝国主义蛮横的将《马关条约》强加给中国人民。如何引领学生分析条约的危害进而得出结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在。我想高潮应该出在此处了。我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条约的四点主要内容,再让学生据内容逐条分析,设想结论自然水到渠成。可真到了课堂,学生的发言就是进不了状态,与其说在分析,还不如说是在读课本中那几句原文。
  3、评课——众人拾柴火焰高。上完课,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们为我点评。大家纷纷提出:课的导入采用对联形式虽用心良苦,但曲高势必和寡。学生根本不理解伊藤博文的用意,也对不出下联,又如何理解甲午战争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呢?还不如舍弃阳春白雪的开篇,直接用那段视频资料导入好。
  其次,如何把学生调动起来,大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首先,甲午一战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战争,可供查阅参考的资料很多,而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战争的经过不如交给学生课下分组探究,老师在课堂上仅对学生不成熟的研究结果进行点拨即可。分析部分,应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让学生们的思想在碰撞中擦出火花。
  二、体验不足,浮光掠影难成气候。
  1、修改——增强体验切实可行。采纳了众多同仁的意见,我修改了教案。
  在课堂中如何才能点燃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呢?首先,在导入时,我以一段视频带领学生重返1894年的甲午战场,先给学生一点震撼。然后,就此提问:“这段影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历史事件?”。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其次,课前安排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自主选择甲午战争中的任一战役进行研究,由我提供参考书目和相关网站。要求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成小论文并选出本组代表在课堂上汇报成果。为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我又添设了“模拟战争”环节,让学生大胆设想敌人可能的进军路线。同时修改课件,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件中自由选择路线,由电脑判断正误,然后选出设计正确的同学阐述理由,再由教师点评。第三,在分析条约危害的时候,以分组形式先让学生之间充分讨论取长补短,然后再和老师交换意见,这样将生生、师生的交流结合起来,内容分析深入浅出。
  2、借班——无可奈何花落去。上课了。学生根据影片中的主人公及已有常识,很快便能异口同声地判断出这是:甲午战争。导入部分自然过度。在汇报战争过程时,果然同学们兴致高昂,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仅小组论文标新立异,而且各组都将搜集到的图片数据制成课件,边讲述边展示,俨然一副小老师的模样。特别是黄海海战小组的同学找到了电影《甲午风云》,并现场给同学们播放了致远号撞向敌舰吉野的精彩片段,以生动的画面代替了枯燥的文字。“模拟战争”更是反响热烈。让同学们自己发现远比老师直接给出结论来得深刻的多。显然,修改后这三个环节要比前一个班的实践成效甚大。
  接下来的重点是让学生分组讨论《马关条约》的危害。开始交流了,我期待着学生能深入发掘,其他同学也能在同伴的启发下有所得。可是学生们的回答大都是浅层次的,虽然也有侃侃而谈,但还是不能自然导出结论。学生们浮光掠影的叙述,其实是在猜测老师的答案,千篇一律的说法没能给其他同学以启发,因此课堂中没有产生共鸣,更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历史使命感。
  3、反思——情到深处方会浓。为什么还是落得这般田地?课后,我反复思忖,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课堂讨论缺乏引导,学生摸不着方向。问题应提得再细一点,具体一点。如果以教师语言表达还显单薄的话,课件中还要再下点功夫。
  三、把准学生,调动情感真情表达。
  1、再版——双管齐下盼奏效。再一次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考虑了几点:一是利用网上资源,找一些有关“《马关条约》对近代中国有何影响”的文章,推荐学生去浏览相关网站。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突出每条内容的新特点。引导学生与以前学过的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2、上课——似曾相识燕归来。首先,提出第一个问题: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中有哪些相似的内容?由于学生对前一个条约比较熟悉,很容易总结出答案:割地、赔款、通商。随后,我分别出示了两个条约割地的示意图,赔款的两组数据,通商口岸位移的动态效果图。紧接着,我提问:在共有的内容中《马关条约》有哪些特点?比较之后学生回答:割地面积更大、赔款数额更多、通商口岸向内地更加延伸。进而,提出第三个问题:对比前者《马关条约》中哪些是新增加的内容?为什么会有这些新内容?提示学生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加以分析。由于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和相关资料的补充,学生的讨论渐入佳境。
  有的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也有人说:它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还有的同学分析到它对中国、日本及其他列强等众多国际关系的巨大影响。此时,同学们思路一下子被打开。各抒己见之后,更有的同学发出这样的感慨:自此以后中国像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任人宰割,日本拿了中国的巨额赔款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军事强国,并更加肆意地欺凌他国。至此,本课的重点、难点,已在讨论中被同学们自己一一攻破。我抓住时机,及时总结: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也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清政府的腐败本质,要求变法维新和救亡图强的呼声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一场轰轰烈烈而又苍凉悲壮的维新救亡运动即将拉开序幕。言尽于此,其他学生无不为之动容。如此,本课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都一一实现。
  3、小结——小园香径再徘徊。下课铃响了。评课中,大家都对这节课感到满意。尤其是最后的讨论意犹未尽。看来只有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情景交融,才能出现这种效果。
  经过几番实践,我感慨良多。首先,由于学科特点,历史不能再现,而恰当选用信息技术确实可以在关键时刻突破这些困难,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历史课,不能光靠一本书来唱戏,教师的引导不可取代,同时更要启发学生走出课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网络运用无疑是一个快捷的帮手。
  我还发现,没有巨大的感官冲击和一定的环境氛围,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投入,所以创设情境对于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多媒体课件在这节课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背景图片、背景音乐、光线刺激、音像刺激等等,都是让学生入情入境的行之有效的工具。只有预设到位,生成的内容才会更加精彩。
  当然,理论从实践中来,也要回到实践中去。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最优化,教师还有很多的工作要探索。不仅要勤于开发,更要善于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为己所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出课堂上的“山重水复”,迎接教学改革中那片灿烂的艳阳天。
编辑:朱汝洪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博白县教研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博白县教研网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博白镇南园路003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